|
||||||||||||||||||
景东彝族自治县卫生健康局关于加强全县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的预警信息 |
近期,随着雨季降临、空气潮湿、气温升高,我县已开始进入野生菌生长和销售季。而6—9月是我县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高发期,多因误采、误食、加工不当等引起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野生菌防控中毒形势严峻。为普及野生菌中毒防控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防范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进一步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野生菌中毒救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信息: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压实防控责任。各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当前加强野生菌中毒防控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预防在前、管控在前”的原则,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加强领导,周密布置,把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抓实抓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实现野生菌防控知识宣传覆盖率、群众知晓率达 100%,不断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防控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特别是野生菌中毒防控知识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和形式,向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宣传采食有毒野生菌的危害性,防范和减少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而引发的中毒事件。根据以往发生误食剧毒野生菌情况,提醒广大民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和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以辨识的野生菌,采购野生菌应前往有正规资质的农贸市场或专业交易(批发)市场,不要随意在街边购买;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不要多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二次加热野生菌不要使用微波炉,食用野生菌时要适量,不要饮酒。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产生幻觉等疑似食物中毒反应时,应当立即采取简易方式催吐,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或者立即前往附近医疗机构就诊。建议携带食用的野生菌样品或照片,便于医疗机构进行鉴定,采取有针对性的救治措施;鹅膏菌类(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有菌环、脚上穿鞋—有菌托)和亚稀褶红菇是常见的剧毒野生菌类,误食后死亡率极高。剧毒的灰花纹鹅膏、假褐云斑鹅膏形态和鸡枞极其相似,在菌环脱落或者幼小时更是难以分辨,误食后会引起肝脏受损,致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采食鸡枞时要高度警惕此类菌中毒。剧毒的亚稀褶红菇形态上与可食的火炭菌(稀褶红菇、密褶红菇)极为相似,又能生长在同一环境,难以辨别,极易混淆,误食后会造成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是导致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最多的菌种,建议火炭菌一律不采、不食。 三、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农村集体聚餐、婚丧嫁娶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制售野生菌,防止引发群体性中毒事件。 四、加强中毒事件的监测、报告与处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野生菌中毒事件时,要及时对病例病情及所食毒菌的种类,对自身抢救能力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超过自身救治能力的,要及时进行转诊。同时应及时将情况报告县卫生健康局,并同步报告县食安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疾控中心接到发现野生菌中毒事件上报后,要及时开展现场调查和处置,在调查处置中,尽可能采集到引发中毒的野生菌并进行识别,查找中毒原因指导救治,同时按要求进行上报。组织开展本地区常见有毒野生菌(重点关注剧毒导致死亡野生菌种类)专题调查,逐步掌握辖区有毒野生菌种类分布,做到精准干预、强化防控。 五、进一步加强中毒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农村居民是食用野生菌中毒的高发人群,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提高对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使之掌握中毒病人的诊治技术和抢救手段,使中毒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做好抢救毒菌中毒的急救药品、器械、人员的准备工作,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毒人员的死亡。不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不得截留中毒人员,应当在第一时间转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对出院的中毒人员要进行追踪,防止病情反弹。 景东彝族自治县卫生健康局 2024年6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