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忠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概要 |
太忠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概要 一、基本情况 太忠镇位于景东县城东部哀牢山西坡,东与楚雄州双柏县、楚雄市哀牢山分水岭分界,南与大街镇相邻,西接锦屏镇、文井镇,北邻龙街乡。镇政府所在地大水井村,距县城19公里。全镇国土总面积292.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318亩,森林面积16053.7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49725亩,森林覆盖率为76%。辖14个村委会221个自然村173个村民小组,农业户籍6013户22254人,其中常住人口5235户20127人。主要聚居有彝族、瑶族、哈尼族等8个少数民族。 二、“十三五”期间获得的成绩 十三五”以来,太忠镇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15年23869万元增加到35123.5万元,年均增长8%,实现了“十三五”期间规划全镇农村经济33416.6万元的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600元增加到12115元,年均增长11.88%,超额实现“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的奋斗目标;农村商业银行存款余额由14257万元增加到19467万元,年均增长7.3%;贷款余额由7241万元增加到11349万元,年均增长11.3%。 三、“十四五”的目标愿景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全镇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在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到2035年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省、市、县差距不断缩小,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产业培育取得新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镇一业”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争取成为全省“一镇一业”示范镇。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物流业提质增效、再上台阶。“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山区农林业、数字经济、康养旅游、商贸物流、新型建材、矿产冶金等产业培育取得明显进展。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快速化、多通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综合交通立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得到扭转。能源供应格局、能源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数字太忠”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加密,实现5G网络全覆盖。便捷有效的物流网体系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治素养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取得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好满足,实现更加充分稳定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学前教育更加满意,义务教育全面优质发展。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突破发展,产城、产教深度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全面建立。健康太忠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现乡村振兴。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经济占比明显提升,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积极融入“两山”国家公园建设,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成为普遍形态,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努力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 ——社会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大数据”治理方式普遍运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省委市委县委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全镇综合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支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人才和科技实现重大突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立镇·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绿色产业走在前列;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成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成全县乡村振兴“示范点”;深度融入“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多,“射电望远镜旋转的地方.太忠”名片更具影响力。全面建成“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多层次的交通网络,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应有尽有,建成全省健康生活“向往地”。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形成,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形成,“数字太忠”全面建成,支撑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巩固提升,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 四、“十四五”规划思路 (一)国土空间与产业布局方面。一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统筹抓好“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先保护生态空间,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生态科考等特色产业。优化农产品功能区,持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空间布局,重点保护集中优质连片耕地,保持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彰显太忠地域风貌、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落实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做好开发区优化布局,提升城乡建设品质。二是构建高质量生产力空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生产力空间布局。大力发展茶叶、核桃、黑山羊、肉牛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康养业和生物医药业,壮大庄园经济。依托120米全可动脉冲星射电望远镜以及观察站等重要节点、景点的辐射带动,推动科普科考和“美丽乡村”融合的生态旅游业发展。 (二)战略定位方面。一是配合“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射电望远镜”的开工建设,做大做好“科普科考旅游”新篇章,吸引大型优质外部投资主体,全力打造“科技强镇”。 二是配合景东到徐家坝二级公路、景东东部经济干线等路网建设,积极争取改善景东到太忠、太忠到龙街的公路提升改造,连接楚雄到景东高速龙街收费站,承接科考旅游人群,努力打造“交通强镇”。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强全镇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议在太忠设立生态环境监察所,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整治,大力打造“生态强镇”。四是结合射电望远镜辐射世界的“吸睛效应”和“带动效应”,学习贵州省平塘县的“天眼”景区运作经验,大力发展科考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康养旅游,奋力打造“旅游强镇”。 (三)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培育“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加工业、旅游康养产业”三大主导产业。打造“百亿级产业”。做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聚焦打造“绿色食品牌”。加快茶园生态、有机提质改造;强化核桃提质增效;优化食用菌及林下经济发展,让科技变成致富产业;发展水果、花卉、肉牛、黑山羊养殖业,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做强绿色加工业。推进茶叶精制加工和精深加工双轮驱动,优化提升核桃精深加工水平与加工能力,规范提升畜禽屠宰与冷链加工业,提升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积极发展外向型轻工制造业,加快绿色工业发展步伐。做特旅游康养产业。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布局。 (四)做优高成长性产业。做优“生物药业、电商物流、数字经济”三大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推进生物药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智慧物流,让“经济通道”变为“通道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业态,引导农业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鼓励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推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优化农业生产与经营决策、农技培训、农产品需求的有效对接。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等新业态。 (五)提升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水平。聚焦美丽经济协同发展。绿色引领,重点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强生态农业、绿色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品牌打造,建立区域公共品牌系列及相关规则,支持企业品牌建设,构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立体化品牌体系。组织协同,制定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计划,加强培育和引进懂经营、有技能能带队的领头“新农人”群体,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科技加持,借カ浙江大学、上海金山区、省司法后等中央、省市挂包单位的定点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源,建立“智力帮扶、科教帮扶、人オ帮扶”等科技长效脱贫协作模式,突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强高层次科创人才培引,推动科技型领军企业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