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景东彝族自治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 加强防汛减灾救灾工作的通知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防指各成员单位: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国、全省防汛抗旱视频会议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扩大会议精神,结合我县防汛减灾救灾形势,根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工作要求,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对近期防汛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清形势,全面进入临战状态 2024年前期极端天气气候特征分析: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瞬时大风异常偏多、冰雹次数多范围广、雷电次数偏多偏强、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偏多偏强。2024 年 1 月1 日至6 月10 日,景东县城降雨量为 346.0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92.6 毫米(偏多36.5%)。全县平均降雨量为 286.7 毫米。最大累计降雨量出现在锦屏镇黄草岭村为 565.6 毫米。往年汛期主要为暴雨及暴雨诱发的次生灾害,2024年汛期暴雨、大风、雷电、冰雹等气象灾害及暴雨诱发的次生灾害将多发、频繁、重发,且散发特征明显,监测预报预警压力大,气象灾害防御任务艰巨。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保持“风险就在身边”的高度警醒,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厌战情绪。既要全力抗旱,又要时刻注意防范强降雨可能造成的旱涝急转,严防可能同时出现的旱涝交替、旱涝并存等问题,做好两手准备,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最大程度减轻风险危害。同时,要立足当前,做好防大汛的准备,尤其到“七下八上”主汛期的关键节点,是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的多发频发时段,必须时刻保持临战状态,把防汛减灾摆在突出位置,提前安排、提前部署,广泛发动党员干部、专业队伍和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把关注点聚焦到基础设施、景点景区、学校、医院、村庄等重点领域和人口集聚区,全力打好防汛主动仗。 二、以防为主,落实各项防汛措施 (一)优化预警响应联动机制。紧紧围绕“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持续优化各环节工作,不断提升防汛能力和水平。一是预警叫应精准化。气象、水务、自然资源部门要严密监测雨情水情灾情险情,及时精准发出预报预警信息。要严格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确保气象、水文高级别预警信息和“1262”精细化预报第一时间直达基层一线。要严格落实汛期短临预报闭环信息回收制度,实现2小时强降雨预警叫应和灾情信息上报全闭环管理。二是会商调度精确化。充分发挥水务、自然资源、交运、住建、农业农村、文旅、教体等行业部门作用,将会商研判做实做细,把各类风险找准找全,有针对性指导防范应对工作,为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要落实“1262”点对点精准调度机制,针对强降雨落区动态开展防汛视频调度和电话调度,采取“一会商、一提示、一调度、一反馈、一抽查、一专报”的“六个一”工作措施,跟踪督导各项防汛措施落实到位。三是转移避险精细化。制定乡镇、村组、网格员、监测员在12小时、6小时、2小时精细化预报预警下的具体应对措施,依托转移避险网格化管理模式,以乡镇为单位,汛前逐级明确转移责任,逐家逐户明确受威胁危险因素、转移路线、紧急安置区。明确“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如何管”,提高转移避险效率,实现转移避险精细化。 (二)狠抓风险隐患防范应对。紧盯汛期各类重点隐患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有针对性做好防范应对,严防各类灾害和次生灾害发生。一是紧盯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巡查,对降雨量大、降雨时间长的地区加密巡查次数,对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高风险地区开展雨前、雨中、雨后的“三查”,严防风险转化为灾情。二是紧盯城市内涝风险。立足于防,按照“一点一预案”,抓好排涝系统改造,打造“韧性城市”。要突出城市极端暴雨洪涝险情的应对,落实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应急保障措施,遇强降雨要提前预置排涝设施和抢险力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要聚焦城市防汛排涝设施,重点检查排涝管渠泵站、污水处理厂、涵闸等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情况;重点检查低洼地带、施工工地等易涝区域的汛期值守、现场管控责任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在建地下工程周边的排水设施。要强化预警与响应联动,必要时进行全社会紧急动员,实行“五停”刚性措施。三是紧盯水利工程度汛安全。要加强水库巡查防守,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实现风险问题动态清零,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要加强病险水库、坝塘等薄弱环节值守,落实水库水电站抢险预案,动态做好巡查排险,确保隐患和险情早发现、早处置。水务部门要持续做好抽查,确保水库、小水电站、山洪灾害防御点、在建水利项目的防汛“三个责任人”在岗在位。四是紧盯人员密集区域度汛安全。要高度关注学校、医院、养老院、集镇、集市、集中安置点等人员密集场所,督促各场所完善人员撤离应急预案,明确转移路线和避难场所,完善安全措施,在洪涝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关键部位设立明显的警示标牌。要落实单家独户、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留守儿童、病人等特殊群体“一对一”包保责任制,“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制定转移避险方案,强降雨发生时要全面做好预警叫应,跟踪督促转移避险,守住不发生群死群伤底线。 (三)压紧压实责任链条。紧紧扭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以强有力的措施推动责任落实。一是压实主体责任。要完善党政共管、逐级包保的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防汛救灾主体责任,主要领导具体抓、抓具体,确保责任和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二是落实行业责任。细化实化各成员单位职责,水务、自然资源、住建、交运、农业农村、电力等部门要完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监督指导本行业落实防汛责任。同时,要以指挥部领导带班、防汛联合值班、多部门联合会商等机制为抓手,切实抓好行业部门责任落实。三是细化责任体系。要细化防洪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城乡低洼易涝区、在建工地、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防汛责任,将责任贯穿到预警叫应、指挥调度、巡查值守、抢险救援、转移安置等各个环节。四是强化防汛力量。各乡镇、各成员单位建立落实防汛值带班制度。要严格落实防汛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汛期雨情、水情、工情、险情、灾情以及防汛调度指令及时上传下达,高效运行。 三、强化上下游联动机制 各乡(镇)、各部门经综合研判,发现河流、沟箐水位上涨的迹象,预警信息立即发布给相关河流沿线乡(镇)村组,乡(镇)、村组第一时间立即通知到河流沟箐沿线群众。并通过政府网站、电视、公众号、应急广播、短信、微信群等渠道广泛传播,提醒人民群众注意安全,避免进入危险区域,涉及生活在危险区域的群众,立即撤往安全地带避险。河流上下游乡(镇)、村组、农户之间建议联动协作机制,一旦发现河流、沟箐水位上涨,第一时间报村组,村组立即报告乡(镇),乡(镇)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现险情上报的同时提醒下游农户和村组,确保信息共享,并及时采取合理避险措施。乡(镇)、村组、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之间要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制定应对策略和行动计划,确保指挥调度的高效运转。 四、持续加强宣传引导 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应急管理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要通过宣传教育,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防汛设施巡查等群测群防工作,主动发现和举报灾害风险隐患。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为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经济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要广泛发动基层消防救援人员、灾害信息员、村(社区)网格员等基层力量,组织各类灾害风险防范基本知识和灾害应对技能培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开展“敲门行动”“入户提醒”“上门培训”活动,面对面宣讲灾害事故危害和安全防范技能,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及时报送洪涝灾情信息 (一)洪涝灾情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受灾人口以及群众财产、农林牧渔、交通道路、邮电通信、水电设施等方面的损失。 (二)洪涝灾情发生后,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受灾情况,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收集动态灾情,全面掌握抗灾情况,并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突发重大险情和重大灾情,应在1小时内报告县防指,对发生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重大紧急灾情,应在第一时间内采用电话或其他方式向县防指上报初步情况,并迅速补充文字报告,同时对实时灾情组织核实,核实后及时再报,以便为抗灾救灾提供准确依据。 (三)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防汛抗指挥部应按照《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逐级上报洪涝灾情。 景东彝族自治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2024年6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