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进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发展思考
景东县财政局 杨忠霖
景东县境内有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被誉为“人类望向自然的眼睛”和“天然物种基因库”。境内约有89群500余只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黑冠长臂猿,其种群数量约占全球的一半,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全县有林地面积3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51%。
景东是全国五个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主流多样化示范县之一,2015年成为全国首个获得授牌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TEEB)示范县,2016年被国家列入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县,2016年12月4日至17日,由中国环境科学院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在墨西哥坎昆主办的“中国TEEB行动与地方实践”边会上,发布了景东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每年545.06亿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
几年来,景东县不断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同样带来滞后,同时,如何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建设,值得我们深思。
一、应确保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公共财政支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要预防区和重点监督区,在保持流域和全国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确保全国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就应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视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将保护生态和改善生态环境当成经济建设工作的重点,然而,国家也应加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更多的财政投入保障(生态转移支付补助),确保生态功能区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投入、保生态发展”。景东2016年县级一般公共财政收入4.46亿元,全县一般公共财政支出26.02亿元,是完全靠上级补助的县,没有更多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资金。
二、应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原则。生态优先,就是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充分利用本地可再生资源,要尽可能的保留原生态,不砍伐大树,不移植外地生物品种;以人为本,就是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有助于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与村民居住条件同时改善,尽可能的让所有村民满意;规划先行,就是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应由县政府提前统一规划,要有利于全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全县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的超前规划;因地制宜,就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确定建设模式,尽可能的利用本地再生资源。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进行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不能沿袭发展工业或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的老路,因为发展工业或种植经济作物都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国家应通过加大对教育、扶贫、医疗、交通、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来降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成本。
四、旅游要适度开发且要突出民俗和生态两大主题。适度开发,就是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能够持续发展,在开发旅游业时要尽可能少占地、少毁坏原始植被,不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突出民俗,就是要让游客体验当地农民的生活,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进旅客对祖国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展示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生态文化,引导旅客了解生态的多样化,增强旅客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
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是要完善生态林保护、防护林保护、草原保护、湿地保护的补偿机制,给承担保护责任的地方政府进行财政补贴,给承担保护责任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经济补偿,且要不断提高补偿标准,使保护生态不再遭受经济损失;二是要完善财政的生态转移支付补助与人均森林资源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洁净水外流量、农民产量等挂钩机制,不断提高生态转移支付补助标准;三是应对节省或退出宅基地的农民和农村集体进行补偿;四是应将生态保护的绩效评价与政府政府领导人的政绩考核挂起钩来,不断完善生态保护、建设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