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县:建好用好红白理事会 以乡风文明助力
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培育文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系。近年来,景东县持续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坚持党建领航 搭建引领乡风文明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培育文明乡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针对农村部分群众跟风攀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景东县把推进党建引领农村移风易俗作为年度基层党建特色项目,在166个行政村全覆盖组建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章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积极引导广大村民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引领乡风民风,形成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农村人情支出负担明显减轻,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安定镇鼠街村,红白理事会通过出租村委会场地,并规定每桌费用不超过300元标准。同时,按照承包席费用的5%提取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仅解决了大操大办问题,还增加了3.1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强化制度保障,形成群众自觉遵守共识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等作出重要指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广袤的乡村,村规民约凝聚着村民对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共识,在维护乡村稳定、促进乡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村规民约在推进移风易俗等方面不断发力,推动家风、村风和社会风气持续优化,成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推动力。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村民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调动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东县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组织开展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集中修订,并把红白理事会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大街镇气力村,把严格遵守红白理事会章程写入村规民约,文井镇双水井村小文岗组把不铺张浪费,红白喜事从俭,挂礼不超过50元写入村规民约,确保村规民约具有实实在在的生命力。
传承传统文化,着力塑造农村文明风尚
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弘扬乡村文明风尚,应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层面有所突破,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内在动力。景东县重点聚焦“1+4+7”三年工作规划,瞄准“一个纵深”区域党建定位,深入开展党建引领民族文化村寨创建工作,在管好用活全县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同时,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漫湾镇温竹村,党建民族文化特色村寨的创建让小组群众喜笑颜开。小组党支部书记、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敖德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跳菜当做颂党恩、念党情的舞台,创建无量青山艺术团,通过创作表演《党的政策暖人心》《感党恩颂党恩》《移风易俗倡新风》等节目,在赋予民间艺术新的活力与生命力,活跃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对移风易俗树新风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红白理事会的组建,不仅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助力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如今的彝乡大地,党员干部带头率先垂范,农村群众自觉全面参与,城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奢靡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
(来源: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