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景东概况 - 景东概况 - 正文

景东县情概况(2018) .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09-26

 

景东县情概况(2018)          

 

景东,是傣语音译,意为坝子里的城。位于滇西南中部,普洱市最北端,距省会昆明470公里,距普洱市驻地262公里,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3个州(市)和8个县(区)相连。辖13个乡(镇)166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236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6.74万人。全县总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5%,坝区占4.5%。城市规划区总面积4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彝、汉、回、傣、布朗等26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8%,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9%,是云南省6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之一,是国家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县、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试点县、省蚕桑生产核心基地县、省核桃基地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历史沿革:景东历史文化悠久,秦以前属西南夷地,两汉至两晋时属益州郡和永昌郡,北周至隋朝属濮子部,唐南诏时设银生节度,是南诏疆域最广阔的节度,景东因此被誉为银生古城,至顺二年(1331年)置景东军民府,辖开南(今景东县)、威远(今景谷县)、干远(今镇沅县)3州,隶属云南行省,明洪武二十三年设景东卫,清乾隆三十五年改为景东直隶厅,隶属云南省迤西道,民国二年景东直隶厅改为景东县,隶属云南巡按腾越道。新中国成立后,195051日,景东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普洱专区,19851220日,景东彝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归思茅地区行政公署,2003年思茅市撤地设市,属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属普洱市。

地理:景东县是典型的山地、河谷相间山原地貌。境内有无量山和哀牢山、澜沧江峡谷、红河水系的川河宽谷、者干河丘陵河谷等,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山地,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地形以三水(澜沧江、川河、者干河)两山(无量山、哀牢山)两坝(川河坝、者干坝)为主版。全县最高海拔3371米(无量山猫头峰),最低海拔786米(大朝山东镇文笑河口),从河谷最低点到山峰最高点,水平距离61公里,相对高差2585米,每公里平均下降42.4米。

气候:景东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具有垂直变化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的特点。年均日照数为2030.1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19.3℃,年平均降雨量1152.4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6% ,年无霜期在347天以上;最冷的天气在1月,平均气温11.6℃;最热的天气在6月,平均气温23.8℃;冬夏温差12.2℃

土地资源:景东土地面积在全市九县一区中居第四位。全县土地面积453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山地面积4328.0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5.5%,坝区面积203.9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5%。全县境内耕地面积499995亩,人均1.36亩,其中水田107973亩,人均0.29亩,旱地392022亩,人均1.07亩。耕地保有量144300亩。全县土地的特点:一是旱地多,水田少;坡地多,平地少。二是土地资源类型多,地域组合复杂,立体型特征显著。三是土地与水资源、光资源不匹配。四是山高坡陡,土地生态环境脆弱。五是地区之间人均占有耕地不平衡。

森林资源:全县有林地面积33.5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5.02%,森林覆盖率达70.51%,森林活立木蓄积量3065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3.7立方米,为全国的9.4倍,全省的2.7倍。是全国、全省的重点林区之一。境内有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保护区总面积35167公顷,是全国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县区之一,是地球同纬度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被誉为人类望向自然的眼睛天然物种基因库。境内无量山哀牢山约有89500余只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黑冠长臂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 成为首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家环保部授牌的中国TEEB示范县,成功列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每年545.06亿元。完成首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水能资源: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澜沧江、红河两大水系,平均地表水资源30.6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28.2万千瓦境内有漫湾、大朝山两个国家级水电站和涉糯扎渡电站库区。县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7.1万千瓦,目前仅开发6115千瓦,可开发空间较大。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甲类矿产21种,煤、铜、石灰岩、铬、磁铁矿等5种矿产进入省储量表。煤资源储量全市排名第二位,占全市煤资源储量的16.9%;铁资源储量全市排名第二位,占全市铁矿石资源储量的1.21%;铜资源储量全市排名第四位,占全市铜金属资源储量的2.74%;锑资源储量全市排名第一位;水泥用灰岩远景资源量在1亿吨以上。

经济2017年,全年完成县内生产总值68.84亿元,增长9.0%,绝对数全市排名第4位,增幅排名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65.22亿元,增长40.8%,绝对数全市排名第6位,增幅排名第1位;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3亿元,增长6 %,绝对数全市排名第4位,增幅排名第9位;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48亿元,增长1.8 %,绝对数全市排名第4位,增幅排名第10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7亿元,增长12.5 %,绝对数全市排名第4位,增幅排名第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7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6元,增长10.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9.71亿元,增长0.92%;贷款余额达52.92亿元,增长4.73%

产业:全县已培植形成烤烟、蚕桑、茶叶、核桃等传统优势产业,特色畜牧、特色果蔬、淡水渔业、生物药业等特色新兴产业。2017年,粮食种植面积68.2万亩,实现产粮19.05万吨;种植烤烟9.08万亩,产量1.28万吨,收购烟叶25.7万担、产值3.51亿元;种植蚕桑5.20万亩,鲜茧产量2892.2吨、产值1.39亿元;种植核桃59.4万亩,核桃干果产量9748.9吨、产值3亿元;种植茶叶23.9万亩,茶叶产量1.27万吨、产值2.68亿元;种植甘蔗4.59万亩、产量22.4万吨、农业产值1.07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42.32亿元。2017年末,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82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户,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3户(景东力奥林产集团有限公司、景东里竹山铁矿有限责任公司、景东佳浩茧丝绸有限公司)。以文黑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经济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带动工业投资与产业培育齐头并进,鸿鑫食品建成投产,强森农特产、兴裕食品完成厂房建设。引进中丝集团助推蚕桑产业发展壮大。201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4.86亿元。金融、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城乡消费市场更加繁荣,生态文化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2016年的37.929.332.8调整为36.629.833.6

基础设施:2017年,全县共道路交通建设资金15.77亿元。扎实开展大临高速、景东民用运输机场前期工作。完成景文高速路基工程,加快推进南景、墨临高速及文团二级公路建设,外畅构架逐步清晰。建制村实现到村硬化。清凉至大朝山电站,烂滩河至瓦伟河,无量山产业扶贫公路建设有序推进,哀牢山产业扶贫公路顺利开工,内连脉络加速打通。乡村道路提升改造深入推进,制约短板不断改善。目前,全县境内道路总里程10099.60公里,其中,国道66.46公里,省道348.42公里,县道629.69公里,乡道1324.62公里,村道7730.41公里。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5亿元。三合、三棵桩、磨刀河水库及董报河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龙街东山烟区水利、曼状小流域治理工程启动建设。撇罗、金鸡林水库、川河治理工程及青龙水库渠道建设有序推进,完成第八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景福、漫湾片区项目建设,新增灌溉面积4.59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43%。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7.15万人饮水安全。共投入电力建设资金1.23亿元。实施5项城网、71项农网升级,改造智能电表6518户,城乡电网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安定35千伏输变电工程、芹菜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大田河二级站投产发电,勐片河三级站建设完成。

民生:2017年,我县新建校舍3.35万平方米,整合投入资金1.22亿元,实施各类改薄项目240个,扩宽及硬化54所农村学校进校道路,121所义务教育学校软硬件得到大幅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加快推进无量中学、南部区小学和职教园前期工作,完成南部区幼儿园、文龙中心幼儿园、大朝山东镇第二幼儿园及玉米山小学建设,实施林街中心幼儿园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普通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居各县(区)第二,三校生高考二本上线人数居全市第一,占全省三校生招生13%,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居全市第二。2017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19所,职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90所,幼儿园27(含民办19),共有教职工3315人,全县在校生48334人。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加强,新农合参合率达98.15%。完成县级及大街、龙街等4个乡(镇)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发放社会保障卡15.9万张。城镇新增就业150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8亿元。完成社会福利中心主体工程,加快推进花山、龙街敬老院,启动儿童福利院及芹曼敬老院、中心敬老院建设。加强城乡低保管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5.4%20.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5%

文化:近两千年时间内,中原文化、南诏文化不断与景东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孕育出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锦屏镇黄草岭村、文井镇清凉村梁家组等村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彝族刺绣、大帮腔等民族民间文化被列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明正统七年(1442年)设学至今,景东教育已有572年的历史,历史上涌现出了同治皇帝老师刘、四省巡抚程含章、晚清云南五大诗人之一戴家政等一批文化先贤、历史名人;遗留下了文庙(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塔等具有浓郁民族色彩并兼有中原文化韵味的历史文化古迹,成功申报最大型三弦雕塑吉尼斯世界纪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东文庙中珍藏着4000多件举世无双的陶府傣族出土文物。